问题是,章太炎为什么要运用中国传统儒家经学的形式进行斗争?由于儒家经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封建文化的主体。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一些封建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转化,但孔子的偶像依然存在,即使像康有为那样“先进的中国人”,也不断搬用或推衍儒家经籍,传统的儒家学说桎梏很深。这样,章太炎也就用自己的思想去发挥经书里的东西,借经书里的东西去证实自己的思想。你说孔子是“改制”的“神明圣王”,我说孔子是“史家宗主”;你用“三统”“三世”昌言“革政”,我用民族主义鼓吹革命;你说今文经学是孔子“真传”,我说今文学说是“诡诞”“诬妄”。从而粉碎康、梁坚持改良的理论依附,促使知识分子在头脑中消除康、梁影响,而革命潮流也如“黄河伏流,一泻千里之势矣”[22]。
章太炎东渡之后,一方面指斥改良派的“竞名死利”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遥相呼应,使“虏廷之自恣必甚,而亡国划类,固可以旦夕俟之”[23],从政治上加以“箴贬”;另一方面反对今文学说“信神教之款言,疑五史之实录”,认为只是“空穴来风”,所谓“三世”说,也只是“以胸臆度”[24],从理论上加以驳斥,辞正义严,言而有征。连攻击他的人都说:“枚叔颇为《民报》所欢迎,盖利用其文章,以为金钱主义,销数极旺,亦是好际遇。”[25]那么,章太炎和康有为之间的论战,有时好像是“经学”问题,而实质上却是社会实际问题,反映了他们的不同政治要求和不同见解,在“经学”问题的后面,隐藏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体系,为不同的阶级或阶层服务。他们不是单纯的经学上的学派之争,而是以经学为形式展开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