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蔚之论,其于“大本达道”既已沛然无疑,至于“致知”“穷理”及“忘助”等说,时亦有搀和兼搭处,却是区区所谓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到得功夫熟后,自将释然矣。
【译文】
圣贤们讨论学问,大多是根据时机和事情来进行的,虽然他们说的话看起来有所不同,但如果仔细研究他们的核心思想和用功的方法,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天地之间,只有这一个本性,只有这一个道理,只有这一个良知,只有这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在研究古人的学问时,只需要关注他们的核心思想,而不需要掺杂其他的东西,这样自然就能理解得通透。如果我们在解释时需要掺杂其他的东西,那就说明我们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最近有些人认为,“集义”的功夫必须和“致良知”一起才能做到完备,这其实说明他们对“集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如果“集义”的功夫不够深刻,那只会成为实现“致良知”的障碍。同样,有些人认为“致良知”的功夫必须和“勿忘勿助”一起才能做到明确,这其实也说明他们对“致良知”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如果“致良知”的功夫不够深刻,那只会成为实现“勿忘勿助”的障碍。这些人都是在文字上牵强附会,而没有真正去实践体验,所以他们讨论得越精细,离真正的理解就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