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体写作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西方后现代语境中出现的批评范畴,虽然跨文体写作作为一种现象一直存在。在中国,90年代末跨文体写作在文坛形成一股创作热流,这和期刊编辑大力提倡有关,凸凹文本、无文体写作等都是如此。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谓跨文体写作并不是编辑倡导出来的,而是作家自我的追求,鲁迅、郁达夫、沈从文、萧红等莫不如此。这和作家的创作观念、精神气质以及所处的文化语境有关。跨文体写作如果作为一种倡导似乎有悖于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呈现。进入萧红的跨文体写作,对于我们思考今天的文学创作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福科说:“写作就像一场游戏一样,不断超越自己的规则又违反它的界限并展示自身。”[1]萧红的文学创作呈现文体越界的现象,是一种跨体,或曰破体写作,其融合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多种文体,同时融合绘画、民俗等非文学因素。萧红跨文体写作模糊文体之间的界限,是各种文体间的互动,其强化场景、风俗和氛围,使文本获得独特的审美意味。
1.跨文体:自我的宣言与他者的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