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刚一驾崩,他这一系列繁复而又细致的身后布局很快就“散架”了。
孙亮登基后的遗留问题及皇权危机
孙权在确定诸葛恪为首辅大臣之际,就很清醒地认识到他有着“刚狠自用”的缺点,不适合入相辅国。但在孙峻等宗派集团首领的竭力保举之下,他只得勉强俯从了。
其实,诸葛恪“刚狠自用”这个缺点,如果放在他还是一方将领时,也不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若是他此刻已然坐拥相权,那么这个缺点便容易恶性膨胀、流为大患而害人害己。
果然,幼帝孙亮刚一登基,诸葛恪刚一执政,他就引发了两起恶性事件。一是他不经讯问,便以强硬手段擅自处决了另一位辅政大臣、中书令孙弘。或许孙弘真有对诸葛恪不利的想法,但诸葛恪对他的处置亦应该如同他的叔父诸葛亮处置李严一样依其罪状及供词而免官禁锢即可。他的“以暴制敌、擅杀天下”,开启了后边吴国辅政大臣“自相残杀”的先河。
二是他为了便于自己独断专行,公然违背孙权的遗诏,把齐王孙奋、琅琊王孙休等两位藩王从“江滨兵马之地”调离。《资治通鉴》里写道:
(诸葛)恪不欲诸王处江滨兵马之地,乃徙齐王(孙)奋于豫章,琅琊王(孙)休于丹阳。
这期间他又唯独漏掉了原太子孙和,让他继续留在长沙,显得有些不公不平。孙鲁班、孙峻等曾经反对孙和为嗣的人们难免会联想到:诸葛恪先前在“两宫夺嫡之争”中拥立过孙和,且又是孙和之妃张氏的舅舅,他如此厚待孙和,莫非另有企图?从此,诸葛恪在朝廷内外于无形中为自己树立了不少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