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时钟跳到了“8:00”,班车的门轻轻打开,屏幕熄灭。陈东和同事们走下了车,向着办公楼的各个入口走去。
“开能十九”是开元集团为“太空棺材”提供燃料电池的二十五个基地之一,而陈东是开能十九电极开发小组的一名工程师。他的日常工作是优化燃料电池正极的材料配比,尽可能地提高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实际上早在黄金时代人们就知道,冬眠的一大技术难点是需要定时(大约三个月一次)对深度冷冻和冬眠的人体进行短暂而迅速的复温,在三十秒的时间内将体温升至液氮温区之后再迅速复原,这是保证冬眠极限长度的关键所在。而为了实现定期复温,“太空棺材”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能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依赖定期从地面运来的燃料电池。
这一点守夜人与冬眠人之间仅存的微弱联系,让陈东所在的小组毫不意外地成了开能十九的核心单元之一。事实上,要不是有着集团大学材料系的学位,全优毕业的成绩单,毕业前在开能十九的优秀实习经历,陈东很难在嫉妒和羡慕的眼光里中加入这个炙手可热的部门。
在过去的七年里,陈东已经在这个岗位上积累了两万一千二百四十小时的工作时长。在这段时间里,陈东和同事们利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和小规模的实验,尝试了超过三千万种材料的配比,其中三十六种配比进入下一环节的工厂化实验,九种已经进入了开元集团燃料电池的标准生产程序,相应地带来了电池寿命百分之零点零二六的增长,以及电池全寿命输出功率万分之三点七五的提升。而在这些工作中,陈东个人的贡献比达到了一比三十七点六六。这所有的数字,都无比精确地记录在陈东个人的工作计分表中。